简介
线程池(英语:thread pool):一种线程使用模式。线程过多会带来调度开销,进而影响缓存局部性和整体性能。而线程池维护着多个线程,等待着监督管理者分配可并发执行的任务。这避免了在处理短时间任务时创建与销毁线程的代价。线程池不仅能够保证内核的充分利用,还能防止过分调度。以上介绍来自百度百科。
- 背景:经常创建和销毁、使用量特别大的资源,比如并发情况下的线程,对性能影响很大。
- 思路:提前创建好多个线程,放入线程池中,使用时直接获取,使用完放回池中。可以避免频繁创建和销毁,实现重复利用。类似生活中的交通工具。
- 好处:提高响应速度(减少了创建新线程的时间)、降低资源消耗(重复利用线程池中的线程,不需要每次都创建)、便于线程管理。
线程池:
JDK5.0起提供了线程池相关API:
ExecutorService
和Executors
ExecutorService
:真正的线程池接口。常见子类ThreadPoolExecutor
void execute(Runnable command)
:执行任务/命令,没有放回值,一般用来执行Runnable
<T> Future <T> submit(Callable<T> task)
:执行任务,有放回值,一般用来执行Callable
void shutdown()
:关闭连接池
Executors
:工具类、线程池的工厂类,用于创建并放回不同类型的线程池
相关参数说明:
corePoolSize
:核心池的大小。maximumPoolSize
:最大线程数。keepAliveTime
:线程没有任务时最多保持多长时间后会终止。
使用线程池,步骤:
- 自定义多线程类(实现Runnable接口、继承Thread类。Callable接口也可以,为了进行对比特意拆开,见下边对比)
- 实现
run()
方法,编写线程执行体 - 创建目标对象,假设为t1
- 创建执行服务:
ExecutorService ser = Executors.newFixedThreadPool(int 线程个数);
- 执行:
ser.execute(目标对象t1);
- 关闭服务:
ser.shutdown();
对比通过实现Callable接口创建多线程的步骤:
- 自定义类,实现Callable接口,需要返回值(call方法)
- 实现
call()
方法,编写线程执行体(可以抛出异常) - 创建目标对象,假设为t1
- 创建执行服务:
ExecutorService ser = Executors.newFixedThreadPool(int 线程个数);
- 提交执行结果:
Future<t1返回值类型> result1 = ser.submit(目标对象t1);
(t1返回值类型在前边定义类时定义) - 获取结果:
t1返回值类型 r1 = result1.get();
(可以抛出异常) - 关闭服务:
ser.shutdownNow();
区别:1、execute与submit。2、实现Callable接口的子类的实例才有放回值。3、shutdown与shutdownNow
代码演示
创建一个类TestPool,用于演示线程池的使用。
1 |
import java.util.concurrent.ExecutorService; |
创建线程池
ExecutorService ser = Executors.newFixedThreadPool(10);
执行
ser.execute(new MyThread());
关闭线程池
ser.shutdown();
结果
运行结果:
1 |
当前线程名:pool-1-thread-1 |